士师记+路得记- 1

https://www.fuyin.tv/html/1018/9694.html

士师记+路得记– 1

David Pawson – 旧约综览-

 

圣经跟图书馆一样,里面有不同类别的书卷。我们前面看过的利未记,是属于律法书这个类别。现在我们要来看历史书很不一样,圣经有一点很独特,就是历史记载占很大篇幅。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经书就不是这样了,那些经书都没有记载历史。可兰经,印度经里面都没有历史记载。圣经是一部历史书。但起始的时间要比其他历史书要早,结束的时间比其他历史书晚,而且圣经所记载的历史没有史学家能写得出来。

因为没有人在宇宙创立时在场,也没有人已经见到宇宙结束。但圣经却涵盖了宇宙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所以最早的部份和最后的部份,若不是上帝启示的,就是人想象出来的。你自己要决定相信哪一种,圣经历史并不是由当时在场的史学家记录下来的,但圣经上大部份的历史很像一般历史,是记载人的事。

我们今天要看的士师记就是一卷历史书。历史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研读。各位,你在图书馆里面会找到从各种观点写的历史书,期中一个观点是探讨关键性的大人物,也就是历史事件中的主角。比如有一套英国史的重点是讲国王、女王和他们的政绩。历史的第二的研读层面是看国家看百姓,看世界的政治史,有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有的国家越来越衰微,弱国最后会被强国所攻占。这个层面看的是历史上的国家和百姓。

历史的第三个研读层面是找出历史的模式,找出历史的周期性变动,比方说经济不景气,和经济成长轮番交替。有一些史学家想找出历史的模式,藉此来了解文明的兴衰交替,至今已经有21个文明兴起又衰亡。他们的兴衰模式都十分类似,好比罗马帝国的兴衰就是这样。第四个层面则像史学家汤恩比想写的历史,就是找出历史的目的,它往哪里去?历史只有模式而已吗?真是这样吗?还是说,这样的世代兴衰是爲了要达成什麽目的?

历史的背后是不是有什麽清楚的目的?是不是有什麽方向?历史有目的吗?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有人认为历史没有方向和目的,只是不断地循环,所有的事都会重演。有一句俗话说:“历史会重演”这是循环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会一直不断不断地循环,有好时代,有坏时代,好时代,坏时代。。。帝国兴起又衰败。历史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只是不断地循环。这种循环历史观,是从人的角度来看。

但是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的话,历史有它的前进的方向。并非不断循环的,也就是说,历史有目的地。从过去朝着现在,再朝着未来发展。这是圣经的历史观。历史是一条线,是线性的。历史有它的目的,有起点,有过程,有终点。上帝根据祂所预定的结局,在主宰历史的走向。所有历史是上帝的故事,是上帝在写故事。有一个模式很有意思,圣经中的人物每一次离开上帝,都会面对同样的后果。你读士师记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同样的故事一再重演。士师记里面七次的循环,同样的情节重演了七次。这都是因为他们离开上帝,个人的生命也有这个现象。远离上帝的生命会变成一种循环。起床、上班、回家、看电视、上床。循环四十年以后然后退休,死亡,回到起点。这样的人生其实只是一个循环,没有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跟着上帝走,人生就有目的地,就会变成一条线,各位了解吗?

士师记中的人就是因为离开了上帝,他们悖逆上帝,偏行己路,不愿意遵守摩西律法。他们的人生开始打转,落入一个循环。同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但是路得记所记载的却是走直线的生命。而且延伸成为君王族谱的线,达成上帝的目的。所以你的人生到底是绕圈还是走直线?绕圈还是走直线,关键在于是不是跟着上帝走。

救赎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你脱离循环,搭上直线。重新找到方向,让你的人生往历史的目的地前进。我们要来谈的士师记和路得记原本是一卷书。今天在希伯来圣经中,仍然是同一卷书。这很重要,因为两卷书本来就应该放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要问【这卷书】是谁写的?爲什麽要写呢?因为针对圣经的各卷书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爲什麽要写下这卷书?一旦知道了答案,就能够真正了解那卷书。爲什麽要写下那卷书?所以我们要问爲什麽要写士师路得记这卷书呢?是谁写的?什麽时候写的?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找得出来的。

只是答案不在这两卷书上。我们得像侦探搜集证据找出答案。首先我们来看士师记这卷书。很可惜的是大家对士师记的印象大多来自主日学。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吗?他们只知道【鲍德勒】版的士师记故事。这个名词你们可能不熟悉。【鲍德勒】是一个名人,他不认同莎士比亚,因为他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很多不道德的内容,于是他就更改莎士比亚的作品,删掉不道德的内容。成了鲍德勒版的莎士比亚作品,为他自己留下骂名。

我想儿童主日学不可能教导完整的士师记。士师记里有很多限制级的故事,讲到妾被分尸、还有强暴、杀人生殖器象征物等等。难怪他们编写主日学教材的时候,都会先仔细改写过,但是读这种版本的士师记,只会知道书中的一些人物而已,不能够真正了解这卷书,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一则参孙的漫画,其实参孙他的身材没有这么高大,应该跟我差不多。如果参孙长得那么壮,你想大力拉会问他力气从哪来的吗?事实上参孙的个头很小,他的力气不是靠他的二头肌,他没有健美先生那种身材。

可惜主日学都是呈现这种参孙,都是一些英勇冒险的故事。是道道地地的【鲍德勒】的版本。可惜大多数人对士师记的了解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他们知道参孙、基甸。今天支持女权主义的人会知道女先知底波拉。在士师记中有些人名大家会比较熟悉。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士师记不只是在讲一堆人物而已,不只是主日学的故事或民间故事。不是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当然在民间流传过,有些人记得这些故事,一再传诵,后来就记录下来。

圣经的内容大多是这样来的,有些人把听过的故事一再传诵,最后有人拿笔记录下来,然后今天的人才会知道。士师记中的英雄和人物,其实记载的篇幅根本就不成比例。比如参孙一个人就占了四章的篇幅,基甸占了三章,但是有些人物只用几句话就带过了,好像题材越松动所得到的篇幅就越多,这有点像现在的八卦新闻一样,底波拉和巴拉占了不少的篇幅。基甸占了更多篇幅,我给他两颗星。参孙占的篇幅更多,所以我给他三颗星。

士师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像民间故事,一些英雄人物在乱世中,出来力挽狂澜,你会发现每个士师都不一样,俄陀聂是迦勒的弟弟,圣经主说他为以色列国内带来40年太平。我们对他的认识仅止于此。以芴这个人很特别,他是一个左撇子,随身携带一把18吋的剑,他把剑绑在右腿上,一般右撇子的人搜身的时候,会先搜左腿。他很聪明,把剑绑在右腿上就可以立刻拔剑。

他去见摩押王,说有机密要事要跟他禀报,请王让在场的人都退下,摩押王非常非常的肥胖,等到其他人都退下的时候,以芴就拔剑,侍卫只搜了他的左腿,他右腿上的剑还在,他把剑刺进摩押王的肚子,但是摩押王实在是太胖了,所以以芴的剑和手都被摩押王肚子上的肥肉给夹住了。这个故事真有啓发性,以芴他杀了摩押王以后,就走出去对侍卫说王在上厕所,十五分钟以内不要去打扰他,于是他安全的回到以色列。真奇怪,圣经讲这个干什么?珊迦用赶牛的棍子打死了六百非利士人,十分地勇猛。

再来是底波拉,底波拉和巴拉,底波拉是一个女先知,她的名字是忙碌的蜜蜂,她嫁给一个叫【火】的男人,希伯来名字是拉比多,底波拉她专门听从上帝的指示来排解纠纷,但是当大战来临的时候,她没有带领百姓上战场去,她叫巴拉率领百姓去打仗,巴拉很不象是一个男人,他对底波拉说:“你不去,我就不上前线”,因为以色列军队的惯例是由资深军官率领军队去打仗,今天的以色列仍然是这种做法,所以有很多军官因此而阵亡,只有以色列是这种做法,英国的做法不一样,美国和其他军队的做法也不一样。

所以巴拉说:“你得跟我一起去,我才要率领百姓去作战”这么做的话,底波拉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上帝很生气,就决定把敌人西西拉交在一个妇人的手里,这是要管教懦弱的巴拉,最后西西拉果然死得很意外,他永远想不到自己竟然是这么个死法。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读过这个故事,如果没有,回去读一读,就会知道我爲什麽要这么讲了。再来看基甸这个胆小鬼,他把肉放在祭坛上,有火从天而降,把肉烧掉。

他却还说:“主啊,请你从天上显个征兆给我,这实在是很好笑,不是吗?他亲眼看到火从天而降,烧掉他祭坛上的肉,却还跟神求一个征兆,用一团羊毛来求印证。我有一个纽西兰的朋友,有一天晚上有人邀他到马来西亚去当宣教士,他就对上帝说,我需要看到羊毛,第二天早上他去开车的时候,发现他的车顶上有一片羊毛,而且沾满露水,他到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谁放的,邻居也没有放,后来他再也没求过羊毛了。

我看过很多基督徒说要求羊毛,你真的想求这个吗?除了基甸,他是我唯一听过真的求到羊毛的人,基甸得到他要的印证。第一天羊毛是湿的,隔天是干的,但是他需要知道,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和方法,才能够打胜仗。所以上帝把他二万多人的军队缩减为三百人。从二万二千人减为三百人。为的是让基甸学会不倚靠人的力量和方法,很有意思的是,基甸带他的士兵去喝水,看看哪些人是用舔的。各位可以看到那条河就是希律河,想象一下二万多名以色列士兵蹲下来喝水,低头舔水喝的人被淘汰,只有用手舀水起来喝仍然眼观四方的人被选上,最后淘汰到只剩三百人。

当初底波拉和巴拉就是在他泊山上聚集士兵,敌人西西拉的军队则是集结在山脚下,这是一个沼泽地,他的战马车困在泥淖中,西西拉只好徒步逃走,那场战争就是在这里发生,去圣地真的可以学到很多,我们的同工是最棒的领队人选。好,我们继续往下看,讲到哪一个了?基甸之后,陀拉、睚珥。

睚珥有30个儿子,30匹驴驹,30座城邑,很有意思。再来是耶弗他,我们只知道他是基列人的首领。再来是以比讃,他有30个女儿和30个儿子。他的儿子都是娶犹大支派以外的女子,他是伯利恒人,这一点很有意思,请你们要记住,住在伯利恒的这个家族,都是娶宗族以外的女子,仍然是以色列人,但支派不同,到了路得记会再提到这个。再来是以伦,我们对他一无所知。

再来是押顿,他有40个儿子,30个孙子,70匹驴驹。一共70个子孙,70匹驴驹。再来就是参孙,这个名字意思是阳光,希伯来名参孙就是阳光的意思。参孙从小就做拿细耳人,有一次我讲道的时候说到参孙,我说参孙他不能够喝酒,会众中有人高喊哈利路亚,我又说他必须留长发,结果会众一片安静,这些人很奇怪哦,对上帝的话只认同一部份,参孙是个拿细耳人,他的出生是个奇迹,你们都晓得他的故事,徒手杀了狮子,又从狮子身上取蜜吃,后来他在婚礼上拿这个来当谜语,【甜的从强者出来】现代人只要看泰特利乐金糖蜜罐,就可以知道答案。因为糖蜜罐的包装上就有答案,不过当时并没有这个,好了我们不谈这个。

后来大家强迫新娘套出答案来,参孙知道了就很生气,后来新娘跟伴郎跑了,这个人的故事很特别,他结了婚还没有度蜜月婚姻就破裂了,后来他去找了一个无名的妓女,最后找到一个情妇叫大力拉,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主角是一个软弱的人而不是强人,他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使出神奇的大力气,那股神力完全是出于神灵的恩膏,并不是因为他肌肉有多强壮,后来上帝的灵离开他,他就被人弄瞎眼睛,然后把他关在监里推磨,成为非利士人的笑柄。

在座也许有人听过我一篇很有名的讲道。叫做【参孙的头发又长出来】是我在1982年讲的,后来这篇讲道竟然传遍了英国各地。有一个年轻人听完了这篇讲道以后写了一首诗,描述瞎眼的参孙由一个小男孩牵着来到殿里的柱子旁。他把柱子推倒,毁了整座殿。我一定要读给你们听听,非常感人,这首诗叫做【牵引他的小男孩】,我来唸给大家听。

他们挖出他的眼睛,我起初真不忍心看,那样空洞、血淋淋和残酷,我不愿注视那空洞的双眼,因为知道他再也看不见,我看见他剃光的头低下来,随着磨石的节奏摇动,一圈又一圈的推磨,我看见那副多余而沉重的枷锁,啃蚀他的血肉之躯,但更苦的应是内心,如今失去双眼也无所谓了,我就是他的眼睛,他透过我来看。他也只能透过我来看,别无选择。

我常为他流下他自己流不出的眼泪。懊悔过去的岁月太荒唐。我学会去爱这个破碎的人,他终于学会敬畏他的神。所以我不怕死,乐意最后一次当他的双眼,一如往常地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带领他来到他可以祷告的地方。主啊,
至高无上的主啊,
柱子倒下的那一刻我高喊:阿们。是不是很感人的一首诗?可怜的参孙。他死前五分钟为同胞做的,多过他生前所做的一切。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士师记的人物。圣经是一本很诚实的书,不会隐瞒人的软弱。很多人物其实很软弱,甚至胆小。他们不是勇者,也不圣洁。但是上帝却使用他们,他们身上都有属灵的恩膏,因为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旧约时代,虽然人的软弱有上帝的大能帮助,可是圣灵的恩膏只临到少数几个人的身上。

严格说起来,两百万人中,只有12个人被恩膏。圣灵只是暂时降临在他们身上而不是永久的,圣灵的恩膏触摸到他们,但是没有内住在他们里面,这一点很重要,旧约圣经中的圣灵都是如此。【士师】到底是什麽?英文翻译成【审判官】审判官,很可惜,这个译名其实并没有什麽用处,意思也不对。名词审判官不合适,动词审判倒比较合适,圣经上说参孙审判以色列,基甸审判以色列,圣经没称他们为【审判官】,而是说他们施行审判。

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审判,而是在解决问题。他们负责拯救百姓,或者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力挽狂澜。几乎可以称他们为救主。这个动词的原意,其实就是挽救困境。每个士师都拯救全国脱离一个恶劣的情况,这些英雄的出现是因为有坏人,当坏人来攻击的时候,上帝就膏抹他们出来挽救情况。在士师记中只有上帝可以称为审判官这个名词。各位,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我再说一次,上帝是救主,祂差这些士师挽救困境,所以【审判官】是上帝。祂透过士师施行审判,让那些人来执行,了解吗?圣经中的上帝就是用这种方式动工。祂是救主,但方式是透过人来执行,了解吗?所以上帝是救主,只有祂能挽救,但祂是透过人来挽救。祂的工作大多是透过人做的。人只要有了圣灵的膏抹,就能够完成神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施行医治的是上帝,但祂能透过祂所膏抹的人来医治,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能够做上帝所做的事,当时的以色列有很多敌人,象是亚玛力人,亚扪人。这些敌人是来自四面八方。可见这个应许之地原本就住了很多人。以色列人当初进来的时候,这里并不是空地,而是住了很多人,当地人不欢迎他们进来。听起来跟今天的情况很像。从1948年以来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

以色列人住在那里只有一个理由,那个理由就是那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地。直到今天还是这个理由,没有别的理由,毕竟地上和地上一切的丰盛都是上帝的。上帝要给谁就给谁,这地不是我们的,上帝要给谁就给谁,所以敌人从四面八方过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卷书是在讲以色列全国的情况,不只是讲几个人物的故事,不只是收集一些英雄的故事来让大家崇拜。

这是在讲上帝历史中,一个民族的故事。那么上帝爲什麽容许这些敌人进来攻击他们?祂不是应许要保护他们吗?接下来我们就要谈到这卷书的重点了,如果你把这些士师治理的时间全部都加起来,有的40年,有的80年。全部都加起来的话总共有400年。但是士师记只涵盖了200年而已。这样计算起来有问题对吧?

请看,这个士师治理40年,这个士师治理80年,等等等等的,最后是参孙。全部加起来有400年,可是从圣经上来推算,这卷书只涵盖了200年的历史,现在我们需要地图的辅助。以色列各支派这个时候已经定居在不同的地区。迦得支派在这里,流便支派在这里,偏雅悯支派在这里,犹大支派在这里,但支派本来要定居这里,可是士师记告诉我们,他们没有能够占领那地,就往北边定居在黑门山上,西布伦、以萨迦、玛拿西这两个半支派已经定居在约但河东岸,其他支派定居在约但河西岸。

关键就在这里,我们读基甸和参孙的故事时,常会以为他们拯救的是整个民族,其实不是,这个时候整个以色列民族已经分成了各支派,散居在各地,有的40年也许是指北边,有的40年也许是指南边,时间上有重叠,了解吗?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年代加起来总共是400年,可是时间总共才200年,各位知道吗?

这里有两座大河谷横切过来,把以色列民分成了北部、中部还有南部,耶斯列谷是这里主要的河谷,各支派分别居住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要知道参孙当时是拯救南部的支派,基甸则是拯救北部的支派,所以他们并不是拯救全国,各支派散居在各地,地理上横切的这两座河谷,让敌人可以长驱直入,因此就威胁到了各支派的安全。

另外还有一个政治因素,让他们也产生了抱怨,就是全国没有一个领袖,当年有摩西和约书亚带领他们,摩西带领他们出埃及,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已经习惯有一个领导人,但是约书亚之后没有接班人,所以上帝才会在各地兴起士师来解决当地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士师担任全国领袖的地位,所以这是一个政治空窗期,也就是说当时的以色列没有王,没有一个人的能力足以担当全国的领袖,这个政治因素让他们心中有怨,但是还有一个道德因素,这正是士师记这卷书的中心信息。

先来看整卷书的轮廓,也就是它的大纲,显然可以分成为三个部份,这很明显,不需要用得太多大脑就可以了解了。各位,我定了几个标题,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一章到第三章六节,我称之为【不可原谅的妥协】,他们进到应许之地以后,在立场上大大妥协,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谈。

中间这个部份从第三章的七节到十六章的三十一节,占了整卷书的大部份,这里都在讲无可救药的行为,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就是内忧人民的动乱,再来是外患敌人的侵扰,于是向主求救,最后得到了拯救,在这眷书中间的部份,这个现象一共循环了七次,最后这个部份叫做【无可避免的败坏】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无可避免的败坏,带出的结果是北方拜偶像,南方犯淫乱。但支派拜偶像,偏雅悯支派犯淫乱。

我在便雅悯这里画一条底线,要请你们特别注意。这眷书最后一句话在书中不断出现,这句话就是,那是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好,我们现在先来看第一个部份,以色列人他们在两方面妥协,第一,上帝差他们进去消灭那地所有的居民,我们都知道那地的居民,生活是多么地糜烂、多么地邪恶、多么的偏差,这些人罪大恶极,以至于迦南全地性病肆虐,越了解他们就越看清他们是应该被消灭的,那些人的行径真的很可恶,上帝让犹太人在埃及待了400年,一直等到亚摩利人罪大恶极,恶贯满盈,也就是要等亚摩利人罪该万死才灭掉他们。

上帝差他们进去,藉此审判那个罪恶的社会。可惜以色列人并没有遵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他们容许很多原来居住在当地的人留下来,尤其是住在河谷的人。以色列人只占领山上的地区,没有占领河谷地区,所以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那些罪恶的外邦人,则住在河谷地区,结果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开始交往。

尤其以色列年轻人会在夜晚下到谷中寻欢作乐,自从罗得选择住在所多玛和蛾摩拉以后,后果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看到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而谷中的居民为非作歹,上面是圣洁,下面是污秽。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洁净那地,这就成为所有问题的根源,结果就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信与不信的人结婚的时候,洁净的和不干净的在一起会有什麽结果?圣洁的和洁净的在一起会有什麽结果?

各位,有人说和魔鬼的儿女结婚,就会常常和公公或岳父争吵,有多少的基督徒姐妹嫁给了非基督徒,希望她的先生有一天会信主,结果却是后悔一辈子,连新约圣经都反对信与不信的人结婚,一定要和主内的肢体结婚,信与不信的人结婚就好像是:我站在桌子上,你站在地上,然后我想拉你到桌上来,你想拉我到地上去,谁会赢呢?你有地心引力的优势,不是吗?

如果信与不信的人结婚,不信的一方,有属灵地心引力的优势,所以以色列人才会那么快的就开始悖逆上帝,于是上帝便惩罚他们,让敌人从谷中上来压迫他们,抢走他们的地,他们在绝望中进入第三阶段,向主哭喊说:主啊,我们错了,请你拯救我们。于是上帝便拯救他们,但是不久他们又开始重蹈覆辙,就好像你救起一个快溺水的人,为他做人工呼吸,救活他,他向你道谢,接着又转身跳河,你再次把他拉上来。

他说:你救了我两次,我欠你双倍的人情,但是却转过身又跳进河里,你会拉他上来几次?七十个七次吗?我不救了,我会说:你根本不想被救。以色列人的情况就是这样,他们循环了七次,在这段期间,上帝不断兴起大能的勇士来拯救他们。上帝的儿女有可能陷入这种循环。我要把重点放在最后这个部份,因为你们很熟悉这部份。

如果你只看参孙的一生或基甸的一生,就看不出这个循环模式,但是这卷书就是要教导你看清这个模式,因为上帝的百姓很容易陷入这种循环,连个别的基督徒也会陷入这种循环,犯了罪,痛苦煎熬,向主求救,主就拯救他,12个月以后再来一次陷入同样的痛苦,有没有人认识这样的人?人很容易陷入这种远离上帝的循环,这个循环不但永无止境,还会不断地走下坡,一旦陷进去,不止是循环,而是往下循环,士师记最后这部份的故事,告诉我们罪大恶极的人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北边的但支派,一个是南边的便雅悯支派,两个情况都是上帝的百姓被一个利未人带入歧途。他是个祭司,是属神的仆人,不但自己遇到麻烦,还将百姓带入歧途,属灵的领袖带上帝的百姓走入歧途实在很可悲。我只剩五分钟,要讲快一点,你们回去再自己读这个故事。这两个例子都是讲到堕落、悖逆、败坏、道德污染。一般不会在儿童主日学教这种故事。

北方有个人叫做米迦,他偷了母亲1,100舍客勒银子,后来因为母亲咒诅偷钱的人,他吓到了,就把钱还给母亲,母亲就称讃他是个好孩子,这么有良心,所以她就决定请银匠雕刻一个神像让儿子收藏,因为儿子向来喜欢收藏神像,所以这个母亲把儿子还的钱,拿去铸个神像给他收藏。各位,母亲这样宠儿子简直是自找麻烦对吗?这个儿子就叫自己的一个儿子当祭司,他说:儿子啊,你看这些神像,你来当祭司照顾这些神像,这小男孩根本不是利未人,这家人的情况就是这样。

这个时候有一个利未人祭司在犹大伯利恒惹祸而逃走,他逃到北方,在这户人家留宿一晚,他对那个米迦说,你收藏了好多神像啊,这个米迦就对那个利未人祭司说,我每年付你四英镑,包吃包住,请你当我的私人祭司,他心想,这是利未人,可是个如假包换的祭司。那个利未人就接收了这份工作,不过当时但支派没能占领上帝给他们的南方土地,就往北走,他们的首领在这户人家过夜,看见那些神像,又看见那个利未人,就问他说:你只是这一家人的祭司吗?你愿不愿意来当我们整个支派的祭司?我们会付你更多钱。利未人就接受了。

各位,但支派就这样成了拜偶像的支派,就像十二使徒中的加略人犹大被除名,在启示录中,但支派也被除名,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利未人,这个人本是属神的仆人,却为了钱去担任一户人家的私人祭司,后来又为了钱担任一个支派的祭司,真是很悲哀的一个故事。另外一个故事还要更糟,讲完我们就结束这个单元,有另外一个利未人他是从以法莲山地来的人,他娶了一个妾,那个妾也是犹大伯利恒的人,真巧,这个妾受不了他,就离开他回娘家。

四个月后他去带这个妾回家,岳父想尽办法拖延,到了最后不得已,终于只好放女儿走。那天他们太晚出发,只能走到耶路撒冷,这里当时还是一个外邦城,利未人说:我们不能留宿在外邦人的地方,一定要留宿在以色列人的地方,于是赶路前往偏雅悯支派,日落时来到基比亚,正当他们准备搭棚过夜时,有个老先生经过对他们说,不要睡在帐篷里,我家有床给你们睡,于是就接待他们留宿。

利未人和妾一进门,就有一群男同性恋来敲门,指名要那个利未人,叫他出来跟他们交合,基比亚那个老先生说:不行,他是我的客人,你们可以要这个妾或甚至我的女儿,于是把这个妾推出去,那些人就轮暴她直到早晨。经过整夜的凌辱,第二天早上这个妾死在门口,他们早上开门一看吓坏了,利未人把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分送到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这就是偏雅悯支派发生的事。

可笑的是,这是十二支派第一次团结起来,人团结的理由实在奇怪,各支派在米斯巴聚集,决心给偏雅悯支派一个教训,这是以色列这个民族第一次发生内战,起因正是这个可怕的事件,根源就是一个祭祀娶了妾,很可怕,因为一个人而导致民族内战,他们屠杀了偏雅悯支派,战乱中也死了很多以色列人,在这场内战中,以色列人死了十分之一,偏雅悯支派很不高兴其他的支派插手来管这件家务事,就跟他们打仗。

我们从圣经上可以看到,结果是偏雅悯支派的男人几乎被杀光,只剩下了600个男人,没有妇孺生还,全被杀死。这600个男人逃掉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想到,我们这个民族怎么了?
我们原来有十二个支派,现在只剩下十一个支派,我们到底造了什麽孽?他们清醒过来,于是就去攻击基列雅比人,带回来400个处女,给存活的偏雅悯男人做妻子,好来延续这个支派,但是400个还不够,还少200个,于是他们就耍心机,设计让偏雅悯人在示罗的节庆时间,去绑架一些以色列女子,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之前起誓不让偏雅悯人娶他们的女儿,所以设计让他们去绑架,就不算主动把女儿嫁给他们。

各位,这真是一个很典型的鑚漏洞的做法,这些故事都是走下坡的恶性循环,但支派拜偶像,下场是被除名,然而最可怕的是偏雅悯支派的下场,因为一个人的淫乱,而导致属神百姓的一个支派差点被消灭。士师记就结束在这里,那个时候以色列当中没有王,各人行自己认为对的事,是他们自己认为对,不是神认为对,是他们自己,是行自己认为对的事,但是圣洁是行上帝认为对的事。

所以,士师记的结局很可怕,请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下场很凄惨。结局就是有个支派坏到极点,差点被消灭,其他以色列人也死了十分之一,是不是很悲哀?感谢主,在希伯来圣经中这卷书不是停在这里,一本书有这样的结局,真的很可怕,可惜在圣经译本中,这卷书的结局就是这样。好了,我们先停在这里,下个单元可以谈比较好的事。士师记还没有讲完,下次再继续补充其他重点,然后再看这卷书的下半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路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