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好点 …饶恕(8)13-14a章

对自己好点 …饶恕

(Joyce Meyer)

第十三章  神啊,怜悯我 !

录音连接:
对自己好点 …饶恕(8)13-14a 章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和软弱时,原谅别人的冒犯就比较容易了。神若没有为我们做过,祂也不会要求我们为别人做。神先宽恕我们,然后再教导我们饶恕他人。祂希望与我们建立合一的关系,因此,祂必定宽恕我们。

饶恕的前提是神的大恩典和大怜悯。怜悯是神最美的属性之一,如此伟大,让我们应该为之赞叹。我们都想得到点怜悯,但我认为天使会敬畏于神的怜悯。基督教作家安德鲁穆雷说:“神的无所不知是一个奇迹, 神的无所不能是一个奇迹,神毫无瑕疵的圣洁是一个奇迹,但最伟大的奇迹是上帝的仁慈。

神愿意完全宽恕哪怕是最坏的罪人,而且愿意恢复与这 人的关系。但祂赐予的良善是人所不配的。我们若意识到在一天中神有多少次宽恕我们所想、所说、所行的,就会发现原谅得罪我们的人并没有那么困难。我们每一天应该大声说:

“神啊,怜悯我,也请你帮助我怜悯别人吧。”

神若没有装备我们,就不会要求我们做什么。祂先给予我们,然后让我们去给予他人。祂无条件地爱我们,然后让我们无条件地去爱别人。祂怜悯我们,也让我们怜悯别人。 祂宽恕我们,并且叫我们去饶恕别人。神对我们的要求多了吗?不多!

圣经教导说,多给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 12:48)。神赐予得多,当然有权利期待更多的回报。想一想,神有多少次愿意原谅你?你有多少次为自己再犯同样的罪而愧疚?神岂不是一直怜悯你,不断地宽恕你,直到你走上正路吗?是的,神对所有人都是如此。 

神在基督里为我们做了什么? 

因着耶稣基督的牺牲, 神救我们脱离黑暗进入光明。当我们还在罪和苦难中时,神找寻我们并赐予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只需接受祂,祂就会全然宽恕我们所有的罪,以祂的恩典怜悯使我们与祂和好。神不但赦免我们的罪,还叫过犯远远离开我们,也不再纪念它们(希伯来书 10:17;诗篇 103: 12)。祂高举我们脱离绝望的境地,  使我们活得有意义(雅各  书 4:10),而奇妙之处在于,我们本一点儿都不配拥有。我们没有做过任何事配得神的恩典,我们也做不出什么令我们配得。宽恕绝对是一件礼物,  我们白白得到, 也要白白给出去。 宽恕是我们给出的礼物,不仅给别人,也给自己。当饶恕别人时,我们灵里平安,精神更新,脱去令人烦恼的事,转而去做建设性的事情。

怜悯是超越理智的良善。换句话说,神的良善是没有理由的。祂是良善的,我们是领受祂祝福的宠儿。

神在基督里拯救了我们,  使我们称义,  将我们分别为圣, 一直在恢复我们。感谢神!我每天都需要神的怜悯。祂的怜  悯令我敬畏。当我认真思考神为我所做的一切时,我越发敬畏祂。

你还在挣扎于是否原谅伤害你的人吗?若有挣扎,请你花点时间认真想想,神已经原谅了你多少。我相信你会谦卑下来,你将发现原谅伤害你的人是很容易的。

朋友们,请原谅别人吧!过去的事不能逆转,不要再心怀苦毒和愤恨。放弃过往的生活方式,祈求神让你过得更好而不是更坏。无论发生了什么不公义的事,相信祂可以将结果变好。记住,你的责任是顺服神,饶恕别人,而神的责任是恢复和安慰。不要在不饶恕中浪费宝贵的时光,求祂给你属神的态度——满有怜悯、愿意饶恕。

耶稣与残酷无情无关,祂满有怜悯,不轻易发怒,乐于原谅和帮助别人。(马太福音  11:28-30)耶稣教导我们说,祂 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马太福音 12:7)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经文。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神要怜悯我们,对我们的献祭并不感兴趣。耶稣就是那一次献上且永远献上的祭物。 在新约中,我们的献祭是无用的。当我们犯罪时,唯有转向耶稣祈求怜悯,而祂也乐意怜悯我们。神乐意饶恕!这让我欣喜。我们不必等待祂预备好,也不必去说服祂,因神随时都准备着宽恕,  祂已决定不断地宽恕和原谅。让我们效法神,当冒犯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已预备好去原谅别人。

第二个角度是:神让我们怜悯别人,却不能要从人那里 来的献祭。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箴言 19:11) 我们有特权去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神已装备我们能如此行。被冒犯是难免的,但我们不必被绊倒。

若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可以让他们难受或是抓住那事喋喋不休;排斥他们,拒绝和他们说话。要求别人因为得罪 我们而付出代价,这是人要求献祭的方式。但我们有不同的选择:仁慈地对待别人。 

神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尚未犯罪, 神已全然知晓。祂知道我们不过是尘土, 祂从未期待我们从不犯错。当神对我说:“乔依丝, 你并不让我意外。”这让我深得安慰。神知道我们的试炼,但在我们陷入困境之前,祂已经预备出路。神也知道我们的错误和偏行己路,但祂已定意怜悯。可是,神的确希望我们爱祂,遵行祂的旨意。祂希望我们快快地悔改,并在圣灵的帮助下灵命成长。若我们尚未做到,祂不会生气,可是祂的确希望我们努力进入完全的地步。

使徒保罗说他的目标就是忘记背后,竭力追求完全(腓立比书 3:13)。想想保罗, 他虽从神领受并写下新约圣经的三分之二, 仍然竭力追求。圣经中关于保罗的记述让我得鼓励。 我知道神完全了解我,我已重生得救,灵已被神更新,身体和灵魂也要因祂的大能不断成长。我的心为此振奋。

神并未期待我们从不犯罪。我们若能活着而不犯罪,那我们就不需要耶稣了。但我们的确时刻都需要祂,祂此时也正坐在父神的右边为我们代求(罗马书  8:34)。只要我们承认自己的罪并悔改,祂就不断地赦免我们的罪(约翰一书 1:9)。神的确为我们的过错预备了出路,那就是虽然我们在行为上还不完美,但靠祂的怜悯我们仍与祂有关系。

你对别人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应该怜悯别人。人不完美,还会犯错,人会伤害我们,让我们失望。可我们对人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伤害了别人, 但是对别人带给我们的伤害却清楚得很。

我并不完美,那为什么要期待那些与我有关的人完美呢?我深信,主教导我们要快快地饶恕,是因我们的不完美。 祂为我们的过犯所定的计划乃是赦免我们,并在我们愿意时赐能力饶恕别人。在我写此书之际,戴夫和我已结婚四十四年了。在这些年间,我们彼此饶恕了千百次,此后,我们还将继续饶恕,不断地饶恕。

我们已学会了彼此怜悯,包括惹人发怒的事。面对别人的过犯,我们选择原谅。我认为“允许对方犯错”是个很美的想法。 

凡事谦虚(谦卑) ,温柔(不自私、温和、柔和) 、忍耐、耐心,用爱心互相宽容。(以弗所书  4:2) 

多年前我和戴夫不再为追求完美强求彼此。我们意识到,主已经大大怜悯了我们,因此我们也决定彼此恩待。互相体恤,让我们得以拥有持久、美满的婚姻。省察一下,你会强求配偶,家人或朋友完美吗?你会强求他们无微不至待你吗?你严厉、不友善、苛刻吗?你能体谅别人的软弱吗?你乐于怜悯别人吗?不妨偶尔以这些问题问问自己,  并诚实地回答。

若你的态度不像耶稣,就求耶稣来帮你改变它。

我们必须每天更新心思和态度,我们不总是自然就有好的态度,有时会听之任之。那么,我们必须更新,用神的方式行事。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状况,不要为此羞愧。要喜乐,因靠着神的帮助,你必认识真理,真理必使你得以自由。

耶稣对他门徒的期望是什么?

耶稣特意拣选软弱、愚昧的人与祂同工同行, 这样的人不会强夺属神的荣耀。彼得多言多语且非常骄傲,曾在压力下三次不认主,但耶稣仍怜悯恩待他,原谅了他。后来彼得成为一位伟大的使徒。

多马不相信耶稣所说的,但主仍怜悯他,与他同工。主甚至在复活后向仍在怀疑和不信的多马显现,让他看有钉痕的手。多马曾说若非亲眼看见主总是不信,而耶稣没有因他的怀疑而拒绝他,反向他显现。

这群曾与耶稣同行的门徒,不时会有荒谬的行为。他们争论谁为大,还曾在耶稣需要他们并要求与他们一起祈祷时竟然都睡着了。

耶稣在拣选这十二个门徒时,就知道他们不完美,祂也曾在拣选之前彻夜祷告。在主死里复活后,这些人要将福音传遍世界。想象一下,十二个不完美的人,无智慧、不信、骄傲、彼此争执,还想知道当原谅他人几次才好。我觉得他们很像我们。 

学会接受怜悯

我确信你也与我一样, 知道自己很不完美,需要很多的怜悯。主乐意赐予怜悯,可你知道怎样领受怜悯吗?我们求主赦免我们的罪,但我们会赦免自己吗?你会因过往所犯的罪控告自己吗?我有很多年都是如此,由此导致我不能怜悯别人。我曾说过:“我们不能将自己没有的给予别人。”

你有领受到怜悯吗?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你是否仍为着某些已深深认罪悔改的事情仍感罪咎?你是否曾花时间求主怜悯?是否曾花时间领受从神而来的怜悯?祈求与领受都同等重要! 怜悯是份礼物, 但要我们领受才有价值。耶稣说:“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 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翰福音 16:24)。你是否求告得多,但领受得少呢?如果是这样,应该马上改变。神已在基督里为我们成就了一切所需的,现在,我们要藉信心来领受。不藉行为,只藉信心!

当我们学会领受神奇妙怜悯时,我们就能怜悯别人。

怜悯的特征

怜悯带来理解

耶稣是那位仁慈的大祭司,祂理解我们的软弱,因祂像我们一样,也曾凡事受过试探,只是祂没有犯罪(希伯来书  4:15)。耶稣理解我!这让我心动。因每个人都有软弱,  那么,当别人犯错需要怜悯原谅时,我们也应能理解他们。有一颗 理解别人的心, 是怜悯美好的特征之一。若下次有人苦待你,试着去理解吧,或许这人生病了,或者工作不顺心。错误的行为当然是不对的,但请记住,温柔的话使怒消退。善意有转变怒气的力量,因为善必定胜恶。(罗马书  12:21)

在我从童年性虐待的影响里恢复的多年中,戴夫一直非常理解我。若没有他的怜悯,我们大概不会结婚,我们俩也会错失神对我们的伟大计划。此刻,是否有谁你要试着去理解的?哪怕听听他们的故事。若人的行为不正常,通常是因为他们被伤害,心还没有被医治。

我们越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就越容易明白其不招人喜欢的行为的原因。 

怜悯就是不揭人的短

一个不顺服圣灵的人, 通常有传播坏消息,特别是传播别人做的错事的不良嗜好。神的话说,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 得前书 4:8)。

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 10:12) 

每句箴言都有其智慧, 如果我们留心于此,生活就会更美好。这句箴言印证了彼得在新约里所说,要遮盖而非揭发罪。

当约瑟终于有机会面对曾残忍对待他的兄弟时,他处理得很保密(创世纪 54:1)。他的兄弟们来到后,他要求其他所有人离开,因为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们曾对他所行的。他不单准备完全原谅他们,他还为他们的罪保密。他不想让他的兄弟们感到尴尬,并让其他人仍可以欣赏和尊敬他们。约瑟这些令人赞叹的品格让我们知道,为什么神那样大大使用他。如果我们真想被神使用,我们必须有怜悯的品质。

当有人得罪我们时,我们应该私下找那人交通(马太福 音 18:15)。如果他不听,就带其他人一道再去与他交通,希望能挽回他们的心志回到正途。

你想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若做错的是你,你是希望别人传播,还是保密呢?我想要的就是我的答案:我希望我的罪被遮掩。你的想法与我一样吧?

怜悯就是不论断

对犯错的人,论断和批评很容易,但却是不明智的。我们被主呼召是要帮助人,而非审判。我在书中曾提到,罪当审判,但我们不可审判人,因为我们无法测透他的心,更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

怜悯大过审判!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 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各书 2:13)

人惯于审判,但怜悯才合乎神的道。求主帮你成长怜悯的品格并随时渴慕它。审判意味着人把自己高举像神,但唯有神有权审判世人,唯有祂知道一切。我不想扮演神去审判别人,那让我觉得冒犯了神,因此我努力避免论断别人。当 然,我并非总是可以做到。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常常论断,但有了神帮助一切都可改变。 

怜悯是信任

爱是信任每个人。怜悯是爱的表征。怜悯是没有公平的查验,就不下结论。怜悯要了解真相,而不是道听途说。我不喜欢听人说他人的不是,尤其当它尚未证实只是谣言时。  一听到这类坏消息,我就要竭力往好的方面想。我们应该信任,除非那对人的指控是真的。

我知道,我一直被那些没影儿的事而被公开谴责。我很感激有人说“我不相信乔依丝那么做”,可我不喜欢那些只是道听途说,却添油加醋,甚至传播恶毒谣言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信任,而不是因猜疑就轻信听到的有关某人的恶事,那么我们会更快乐。

怜悯是给每个人的

我发现,怜悯我所爱的及与我关系好的人比较容易,但要怜悯自己不关心的人却要难得多。然而,真正的怜悯乃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怜悯。怜悯由不得我们选择给或不给,它是我们品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怜悯就是我们所是。因此我们不会说我做,而是说我是。

神看重平等,祂不偏待人,也不要我们偏待人。每个人在神眼中都同等重要,都是神的孩子,都领受从神而来的怜悯。我们是神在地上的代表,应该努力做同样的事。不要凭感觉去待人,要怜悯人,这会丰盛你自己的生命。

我们都看过圣经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一个撒玛利亚人停下来帮助一个躺在路边的伤者。他虽不认识那人,但仍花时间和金钱施以援手(路加福音 10:27-37)。怜悯的人确能怜悯每个人,不只是他认识或喜欢的,或想要取悦的人。这个好撒玛利亚人在神看来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在那日,他发现就停下来怜悯那个他从不认识且未必再见的人。这个好撒玛利亚人花时间和金钱帮助那个伤者,物质上并没有得到什么,但他仍选择做对的事。无论何时,做对的事会让我们内心平安,且在未来有奖赏。让我们去帮助更多的人吧,以神的怜悯和良善待人。我确信大家都会同意,这世界需要更多的“好撒玛利亚人”,那么就从我们做起吧!

第十四章 减轻压力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在其中, 一名男子背负着一个秘密, 如果他说出来,会释放另一名被关在监狱的男子。那名男子因罪而被判了终身监禁,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犯罪。然而,如果他说出了这个秘密,这很可能使他陷入极大的麻烦,因为外面有许多要拘捕他的告示。他自问为什么他要自告奋勇使自己陷入危险当中,而让一个跟他毫不相干的人得到自由。 律师鼓励他说实话,说:“因为如果你说实话,你自己也得到了解脱,这将会使你少一些包袱来过余生。”他实际上是说,“帮自己一个忙,做正确的事”。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做出选择,来回应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神恳求我们在祂的话语里,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但祂仍然把选择权留给了我们。我们是否原谅那些被我们视为我们敌人的人,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面临的选择之一。如果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会减轻我们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事实上会使自己负重轭更烦恼。 

于是, 主人叫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  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主人就大怒, 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请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了。(马太福音 18:32-35)

在圣经的这个章节里, 是彼得问耶稣, 当他的弟兄得罪 了他,他要原谅他弟兄多少次?耶稣告诉彼得一个故事, 一个人欠了国王很多钱,可能是今天的一万美元。国王想结算这笔账,但那个人无力偿还,并且要求宽容。国王听到就动了慈心,并且免除了他的债。刚刚被赦免的那个人,去找欠他 20 美元的人,他却把手掐在那个欠债人的喉咙上,  并且要求他偿还。

欠债的人就俯伏开始乞求宽容,但相反的是 ,他并未像国王赦免他一样去赦免别人,反而将欠他债的人下在监里。 当他的主人看到他的行为时,提醒他曾经所领受的恩惠,   并告诉他,如果他不愿意饶恕的话,他将受痛苦。

耶稣说的这个故事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它总结出了我要在此书中阐述的一切。主宽容我们,比任何人可能欠我们的更多。我们必须学会跟祂一样去宽容赦免。我们从来都不应该试图向别人给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要求补偿。耶稣偿还了我们的债,并完全赦免了我们,并且祂希望我们对别人也能做出同样的事。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灵魂 ,将如同马太福音十八章所说的一样痛楚。通过做正确的事,并且宽容,我们可以减轻重担。

托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说:“你生气一分钟,你就失去了 60 秒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怀着愤怒会使我们失去快乐,并且根据我生活经历,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不值得的。马可  ·奥  勒留说:“愤怒的结果,比生气的原因更加严重的多!”  最初,我们可能因一个相当小的事件而感到生气,但如果我们一直喂养那愤怒之火,对激怒我们的人感到愤怒,那么生气的结果似乎比最初导致它的原因更加严重。有句中国的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生气时忍住一时,就逃脱一百天的烦恼”。

贯穿整个世纪,伟大的男性和女性们都有经历过这样的不可原谅的折磨和宽容的喜悦。他们说过这句话:“从来没有一个愤怒的人认为他的愤怒不公正”—— 圣弗朗西斯·德·赛尔斯 

“考虑一下,比起以前那些令你愤怒和悲伤的东西,你从你的愤怒和悲伤所遭受的要多多少。”—— 马克·安东尼

 “愤怒,如果不加以限制,常常比激发它的伤害更有害于我们”——赛内卡人

“ 一切始于愤怒,以羞愧结束”—— 本杰明·富兰克林

“那些勃然大怒的人总是一个糟糕的结局”—— 威尔·罗吉斯

“宽恕不能改变过去,但能拓宽未来”——保罗·珀斯

“婚姻中三分是爱,七分是宽容”——老子

“原谅是最高的,最美丽的形式的爱,作为回报,你会收到数不清的和平与幸福”

—— 罗伯特·米勒

 “当你回忆起那些伤害你的人,感觉到祝福他们的力量,你会知道宽容已经开始”—— 刘易斯

 愤怒正在崛起

那些关于愤怒的统计数据深刻地提醒我们,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愤怒的存在。几乎三分之一( 32%) 的受访人说,他们有一个很难控制自己愤怒的亲密朋友或家庭成员。五分 之一( 20%)说,因着某些人在生气时的表现,他们已经与那些人断绝了亲人关系或者友谊。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你应该理智的意识到,你喜欢的人不是总乐意徘徊在你周围并且容忍你的脾气。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常对最爱的人发脾气,我猜想,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他们将继续宽容和理解我们。但那不可能持续到永远,每个人都有他们的底线,当超过他们的底线时,损害经常是无法弥补的。

当今,人们对一些事情的生气真的是荒唐的。当手机不正常工作,人们会十分愤怒,以致于可能会把手机扔在房间或扔到池塘的水里 。我记得,以前当我们正开车在路上突然想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必须先在路边找到一个付费电话,接着必须停车,再下车,最后还要有足够的零钱才可以打到电话。 而且,当遇上寒冷或者酷热的天气时,我们还不得不忍受这种不适的感觉去打电话。但以上的这一切,在以前,对于一个在路上开车突然想打电话的人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不会有多余的考虑。然而今天,当我们开车到一个没有手机信号发射塔的地区,因打电话前还要花两分钟到达一个有信号的地区时,我们就会为此而生气。

现在,我们有“公路暴怒”,“网络暴怒”,“办公室暴怒”, 耶稣说,这是不虔诚的表现。现在我们说,这是一种需要咨询的情绪疾病。我们仅仅只是对于缺乏自控说寻找借口吗?我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应该与我们想要的一切是一样的,我们是否已经完全变得自私了?

许多人因为不开心而生气,又因为生气而不开心。 这变成一个越来越积累愤怒的恶性循环,我真相信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正确(合乎圣经)的心态和乐意心,原谅一些事和生活中使我们不开心的人。

根据 2006 年 7 月 16  日《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 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们,会定期的在工作中发脾气,他们会对与他 们一起工作的人,他们为之工作的人,甚至制定工作规章制度的人生气。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找到使你生气的事和人是不难的。

大约百分之六十四在办公室工作的英国人,会有“办公 室暴怒”。 可能在富裕的国家中 ,这些问题似乎存在更多甚至是独有的。我已经去过几次印度和非洲的最贫困的地区。 在印度,一个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算一天工资少于  1  美元,已经是够幸运的了 。一个女人或许每天在炎热的夏日里平静地为店主扫大街,但无疑地是,她不会有“扫大街暴怒”。在我看来,我们拥有的越多,火气就越大。 40 年前,我不会对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发脾气,因为我没有这些东西。在过去的日子里,生活不会太有压力,人们也不会太有愤怒。我们真的进步了吗?我猜在一些方面上,我们是进步了,但在另一些面上,我们已经偏离了很远。

在当今的网络使用者当中, 71%网络使用者承认会对通信网络发怒。我们当中的 50%通过拍打个人电脑,用力击打某部分,尖叫或辱骂我们的同事,而对其问题做出反应。如果不是这么令人不快,这将会成为一个狂欢的喜剧。至少 33% 的英国人 ,和他们的邻居不相往来,我确信这个比例在美国和世界其他所谓的文明地区也不会少。

超过 80%的司机说,他们曾经牵涉到公路暴怒事件,25% 已经犯了马路暴怒。当一个人开车时不敢犯错,但当有人改变车道,给出来一个错误的信号,或者在另一个车道不小心划伤了某人一样,因为一个不完美的司机,他们遇到不便,某人就可能会表现出愤怒。

世界是它自己的样子, 事物也在不断地进展, 或许不会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不能对自己面临的问题置之不理。即使世界没有改变,我们会改变。我们中的每一个 ,要为我们怎么对外在的刺激作出反应而负责。我们可以选择过着和平融洽的生活。我们每天可能要原谅一百次,但这仍比内心怒火冲天,或把怒气发泄出来以尴尬收场的方式要强得多。